瑞典文学家埃斯普马克先生的《失忆》让我读了许久,不是因为太厚,而是这种阅读的感受需要时间沉淀,也希望阅读之悦能够延续久长。客观上来说,世纪文睿出品的《失忆》一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快餐书籍,在我看来,是当下中国最缺乏的一类书:对人与社会深刻探讨的厚重文学。说是厚重,却写在这浅浅的七万字中,书价不贵,精美文艺的装帧也很显亲和力。当然,这本《失忆》是埃斯普马克七本系列小说《失忆的年代》的第一本,但完全可以独立地来读。
我们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记忆真实吗?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记忆坚信不疑,但要再一步分辨,有参照物的对比,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失忆》的主人公以一种类似意识流的“语言流”自言自语地表达思绪,关于记忆,关于失忆。他会对有些东西似曾相识,像是遥远的某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又像是昨天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记忆忽冷忽暖,无法捉摸。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曾经说:记忆从来是不真实的,后来才想到,也许记忆骗了我。我们会将自己希望的情感加进记忆,而记忆被塑造,失去了原貌,我们也就记不清原貌,而只能坚信新的记忆。我们的时代需要沉静的思考,而身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埃斯普马克先生似乎从那片土地带给了我们某些思维。中国作家虽然也能写意识流小说,但毕竟思维和经验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失忆是一种物质满足的社会中人群的普遍现象的话,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失忆”,我们才刚刚开始。快节奏和功利方向的选择让我们记忆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没耐心去记忆,去思考。这也许意味着,昨天你在哪里工作今天你就不知道了;今天你是脑外科医生,昨天也许是汽车修理工;今天晚上已经没有人记得前一个夜晚是和谁在一起度过的。想想其实还挺悲哀的,失去记忆不就是失去自我吗?我们靠什么成就生命的厚度?不也就是记忆吗?
很庆幸自己读到这样一本书,译者万之在后记中表示,即使这部书在国内销售萧条,他也不感到奇怪。他对这本书的定义是“学院派作家的,知识分子作家的小说”,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此书诚然是不多的文人气很浓的高端文学作品,但这样的“阳春白雪”在七十年代以来推行“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学环境中也算是眼前一亮,似一股清新之风吹过,勾起的是每个人的深层审美意识。我自然不如一些作家读《失忆》那样有纯文学之阅趣,但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新的思维和新的文学面貌。
应该说,作者以全球视野的文学形式,表现的也是世界性的话题。所谓记忆,忽冷忽暖,在真是与虚构间行走,记不清其中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只能以触觉和感官下意识地想起某些片段。也因此,我们的人生并不简单,那些逝去的需要用生命去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