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肆意的青春是一场并不成功的自杀。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去,每一个带着狂烈青春印记而来的人,都有着关于自毁、死亡、自杀的想象。但是对于《自杀》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勒维而言,自杀,并不仅仅是一场文字的白日梦,也不是一种蜕变、成熟的方式,他的自杀表现得更像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或者,这就是他自己思考“死亡”的方式。2007 年10月15日,他在巴黎结束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其最后的作品,也就是这本《自杀》在他自杀前10 天交给出版社。
当这本书的翻译稿摊开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作者露出的那一抹嘲弄的微笑,像一个胜利者:他已经以死亡的高傲姿态超越了我们这些“生者”,而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坦白来说,无论是在艺术史,还是文学史上,我们都能举出很多自杀的事例,比如莫泊桑,比如梵高,比如海明威,比如三岛由纪夫……这个名单还有很长。有关“自杀和文学”关系,也曾引起过许多学者的关注。王德威在那篇著名的《诗人之死》的论文里,提到三岛由纪夫的剖腹之死时曾说,“作家自毁的前叙述可以当作他们自毁前的预演,而他们实际的自杀则堪称为一种终极叙事。缺少了这一终极叙事,作家的文学世界就无法克竟全功。”爱德华-勒维显然刻意实践了这一点。这也是这本《自杀》在今天看来,充满了如此深意的原因。
对于像爱德华-勒维这样一位充满自毁力量的、内向型的艺术家而言,“自毁和自恋”宛若一对孪生兄妹,一直是他着迷的主题。从他曾出版的《自画像》、《日记》到如今这本《自杀》,可见一斑。他的经历也是如此:毕业于法国精英高等经济商学院,却走上了艺术之路;钟情于抽象画创作,却焚毁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画作;更别提这一次有预谋的自杀事件了。正常世界的康庄大道被他抛在脑后,他一意孤行地在 “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刻意探求那一条狭窄的、暴力的地带,铤而走险”,期冀通过自我毁灭来达到自我肯定──一个偏执的浪漫主义者的极端做法。
我想,在文学的范围里,厘清这个略有耸动意味的主题(也是标题),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这并不是一本鼓吹人去死的书。叙述者对“自杀”有挣扎,有理解,也有无助。除了“自杀”事件的沉重,这本书并不复杂,也比较好读。它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了20年前,自己童年时代的好友自杀时的情景,非常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这位自杀者(或先驱者)面对世界的感受和状态。因为第二人称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非常贴近,既然这个“你”是指作者死去的好友,从另一个层面,又感觉像是作者面对死亡的自我独白。
此外,文章的语言也比较有特色,他用了比较多的短句,看似简洁平淡,却富有意蕴,淡淡悲怆跃然于纸上。对于朋友在25岁的年华死去,他写道:“因为你的自杀,活着的人们更为珍惜生命……那些你再也看不到的,他们在看着。那些你再也听不到的,他们在听着。还有你再也唱不出的,他们在唱着。你留下的悲伤回忆好似一束光,让他们看到了平常事物的美好。你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在从属于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白天。”或者这就是他借由死亡所完成的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