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专著是由作者2010年的博士论文而成,正值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支持,答辩同时就开始尝试用本文的学理为指导,展开对“非物质(舞蹈)文化遗产”的教材构建进行研究。从2010年夏天到2014年冬季,在导师资华筠先生的指导下,作者带着北京舞蹈学院几位年青老师和作者几届研究生们,组成了一个较为开放、流动的“课题组”,对云南、四川、安徽、福建、山东、河北等地区进行了田野作业,最终选择了“陕北”做为试点。两年的时间里,跑了8趟陕北,走了陕北13个县,进了7个村,访了百余名艺人、几十位专家,看了所有尚能看到的“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艺术形式,最终提炼出了一套教材。这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方法论"依据,就是本文中“优质基因”的学理。“陕北秧歌”教材建设成果的汇报,得到了院内外尤其陕北当地专家的认可,当是对“优质基因”学理指导实践的一次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