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后,中国收藏界已进入古玩书画工艺品收藏拍卖时代,古玩书画工艺品收藏活动已融入当代文化休闲活动之主流,已汇入当代理财投资活动之潮流。 从古代文人士大夫参与的小众收藏,到当代社会各阶层关注的大众收藏;从古代以文化收藏为目的,到当代以投资收藏为目标;“收藏”这个名词文化含金量愈来愈减弱,“收藏”这个时尚词投资含金量愈来愈彰显。 笔者1973年进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所属工艺美术学校开始正规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及陶瓷、书画鉴定、鉴赏课程,毕业后正式在该公司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八年,是“文革”期间最早正式介入“古玩”行业的“古玩”专业毕业生。后进入大学课堂深造中国汉语言文化专业,1985年正式进入上海劳动报任文艺、文博记者编辑,1994年开始创办主持编辑《劳动报·文博版》至今。从1973年至今三十余年里,古玩既是我求学时的“专业”,也是我正式工作实践中的“专业”,当记者采访时的“专业”,编辑、编写文博收藏版时的“专业”,业余时间收藏赏玩时的“专业”。也就是说从青少年时代,到中年、壮年及将来的古稀之年,古玩将伴随我的一生。从最初级的古玩收藏者群体,到顶级的古玩权威专家个体,我接触过的交往、交流者至少有数十万人,但我接触最多的还是那些刚入门或正想入门的收藏者。逛古玩地摊市场、古玩常设市场觅宝时,古玩拍卖会举牌竞拍时,我是买家;拍卖行上门征集拍品时我又是卖家。从古玩交易这点上来讲,我属于典型的民间古玩市场派一员。2005年我被上海工会学院特聘为中国陶瓷史教授,在大学课堂讲授中国古陶瓷史;我还常应邀去古玩城开讲座,我又属于文博学院派学者之一。我个人在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开设“文博堂·古陶瓷奇石明清家具收藏馆”;在千年古镇朱家角课植园开设“古陶收藏馆”,在新闵别墅群开设“梁园·奇石馆”时,我又成为知名的民间收藏家,博物馆历史考古派的业余成员之一。收藏之余编文博版时,我又从事收藏鉴定、鉴赏文稿的撰写及收藏文化、收藏美学、收藏理论的探索,我又成为知名的民间收藏理论家,成为收藏理论派一员。 回顾三十多年来的古玩收藏人生经历,我既属于民间收藏界专业的古玩市场派、收藏理论派一员,又可归类于文博界业余的文博学院派、博物馆历史考古派一员。古玩收藏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古玩收藏、实践研究社会身份的多重转换,让我有机会、有机遇遇到古玩收藏、文博研究各阶层人员。求学时,这是命运的安排;觅宝时,这是历史的机遇;讲课时,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时,又是个人的追求。 当我在新世纪前后写出并发表一大批“陶以载道”、“民间收藏热将催生‘彩陶学’”、“彩陶书画同源浅说”、“兴也景德镇窑,衰也景德镇窑”、“破解官窑瓷文化密码”、“传统赏石美学面临挑战”、“赏石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等收藏学术论文后,我忠告自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收藏者”。但愈往收藏文化、收藏美学、收藏理论、收藏本源方面去探索,愈感觉高处不胜寒。又想到那几句名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那人”是谁?是收藏文化探索之红颜知己,还是看收藏热闹灯火的天真少女?思索后笔者认为:真正的收藏文化探索者寥寥无几,可遇不可求,最可爱的还是那些观看收藏热闹灯火的青春少女。也就是说我们出版的收藏专著,读者最多的还是那些可亲可爱、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还没入门的平民大众收藏者。为此我于2007年后在相继出版了《古陶赏玩解密》、《古瓷赏玩解密》、《官窑瓷赏玩解密》、《古木器密码》、《古玩淘宝解密》、《杂项赏玩解密》之后,萌生出再出版一本《收藏门》专著的想法。 在收藏觅宝实践中、在古玩讲课实践中,最轻松也是最放松的是给大学生们讲课,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最美的收藏图画。其次是面对有一定文化修养并想入门收藏的谦虚请教者,笔者总是把自己的收藏知识、收藏经验,无私、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告诉他们:收藏一定要有基础常识,一定要有收藏史的概念。一件陶瓷器的器型最重要,明白掌握了历代陶瓷器型的演变,再看一件陶瓷器物的釉水、纹饰、款识、底足,你就等于走上陶瓷收藏鉴赏的正道。收藏授课实践中,最难交流的是那些误入收藏歧途者、收藏偏执狂及似懂非懂、内心极其孤傲者。 对误入收藏歧途者,口口声声只收官窑器不收民窑器者,最好的方法是以实物对照实物,让他们自己说服自己。 对收藏偏执狂,口口声声说自己的东西是官窑器,唯一的方法就是听他们说完自己的器物是只见古籍记载不见实物传世的柴窑器等诱人传说,听完后回答说我们从没见过,我们不懂。笔者总想,收藏偏执狂碰壁千百次后,总会醒悟吧。对曾经的“吃药”者要告诉他们,不要轻信动人的收藏故事,古玩要看好看准东西再买,不要听完故事再买故事里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