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曾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确然,人世间的诸多际遇和情愫,都处在了“难以言表”的境遇,而音乐确实能将之融化。
这本《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的作者石黑一雄,是著名的日裔英国小说家、“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但他年少时的梦想并非是成为作家,而是当一名摇滚歌手。这个梦想因为种种原因,注定了永远只能是梦想,而文学之门却向他敞开,这部短篇小说集正是他的第一部短篇集,出版后立即大获成功。
也许因为音乐的熏陶和浸淫,石黑一雄的这本小说集无论从结构、情节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充满着乐感。音乐在五篇短篇小说中是一个明确的情节要素,因为五个故事的主人公或是年过半百的过气老歌手、对前途迷茫的大提琴手、或是人到中年的萨克斯手、怀才不遇的年轻作曲家……音乐是他们人生的底色,他们的人生因为音乐而跌宕起伏,但对于石黑的小说来说,音乐却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推进故事情节的要素,更是幻化在整个故事的意境和创作手法之中。如他自己所说,这五个故事好比一首奏鸣曲的五个乐章、一张专辑的五支单曲,既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而乐章也好,专辑也罢,谱写的都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且这些状态大都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于是,石黑笔下的人物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返观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让人陷落,而怀才不遇的打击则让满腹的才华成了最磨人的东西……在石黑的小说中,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失落了太多内心的激情和梦想,面对命运,往往只能一声叹息。这叹息虽说是石黑小说的主题,但这五个故事却并不同义反复,而是各有风味——时而温馨感人,时而荒诞不经,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唏嘘。它们就像是奏鸣曲中由若干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的主题呈现过程,立体地展现出人生莫名而无奈的境遇。
将音乐的灵感融入文学,石黑并不算第一人。著名学者巴赫金就曾以“复调”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只是石黑不仅在创作构思和技巧上有意地借鉴了音乐的元素,在他的文辞流转间,我们更能感觉到音乐在其创作灵魂中的流淌。就像在这些短篇中,常常出现的这样一幕——随着旋律的响起,主人公的内心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往日种种重又浮现。石黑的小说给人的温润感,就如这场景,有着让人动容的真诚。只是虽然他的语言简洁优雅,内蕴却几近残酷,一如《洛杉矶时报》的评论“作品谦逊得近乎无形,犹如隐藏着惊涛骇浪的平静湖面。”而更让人慨叹的是,书中大量出现的音乐家、歌手、歌名,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想起学者蒋勋的话:“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忍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做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石黑的文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的巧妙复制与自我融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音乐人生的浮世绘,平淡下暗藏激情,真诚中有着无奈。或许尘世间的种种,本就是因为处在“假做真”与“真亦假”的矛盾中,才会在尘埃中开出一朵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