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中,韵文可谓占据半壁江山。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等,无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其中尤以诗、词、曲中的经典作品最为脍炙人口。人们在朗读、欣赏乃至学习撰写诗、词、曲的过程中,古人用韵的方式、规则及使用的韵书也成为了大家关心和探究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诗歌大都是有韵脚的。最初时没有专门的韵书,诗歌作者通常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安排诗韵。南北朝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盛行和发展,人们对诗歌的韵律越来越予以重视。尤其是齐“永明体”的出现,时人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为后来格律诗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到了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和颜之推等八人编定《切韵》五卷,成为后代韵书之基准。《切韵》的影响很大,唐宋诗人用韵都是根据此书;而在唐宋时期编的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编定的。《广韵》和《集韵》这两种韵书都分206个韵部,又分平、上、去、入四声。每个韵部中集中韵母相同并且声调相同的字若干个。
至公元13世纪中叶,北方金朝人王文郁刊行了《平水新刊韵略》,只有106个韵部。不久,平水人刘渊刊行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个韵部。据考证,唐人写诗只用107个韵部,这是金人归并韵部的根据。由于《平水新刊韵略》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都与“平水”有关系(前者刊的书名有“平水”二字,后者是平水人),后人就称为“平水韵”。也因平水韵比《集韵》减少了100个韵部,使用起来很方便,从此便代替《集韵》而通行开来。王、刘的两种韵书都已失传,但“平水韵”的资料保存在清朝初年编定的《佩文诗韵》中,该书也成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必备的官方韵书。《佩文诗韵》的韵部即“平水韵”的106部,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韵部30个,上声韵部29个,去声韵部30个,入声韵部17个。《佩文诗韵》所用的资料是金、元以后写诗的人用韵的根据,所以“平水韵”一直通行了七百多年,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习用。
词兴起于隋唐,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两宋,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但是,直到词在两宋已经发展到顶峰,也还没有一部像《集韵》这样人所公认的“词韵”出现。唐宋人填词,通常就用诗韵,只是比诗韵略宽。至明清两代,词韵专书渐兴,如沈谦的《词韵略》等,但影响都不大。直到出现了戈载的《词林正韵》,才算有了一部比较公认的填词的“韵书”。《词林正韵》三卷,根据《广韵》206部,以平声统摄上声、去声,归纳为14部,又立入声为5部,一共是19个韵部。其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即戈载所谓“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奉为圭臬。《词林正韵》自道光元年(1821)初刊后,成为填词者必备之韵书。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胡乐蕃曲”大量输入,元曲开始兴盛起来。和词不同的是,曲,特别是北曲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用韵标准,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周德清生活于宋末元初,他“工乐府,善音律”,对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他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先了解和北曲相关的方言、方音,并且掌握其规律。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加上搜辑归纳前人作品中所用的韵脚,完成了《中原音韵》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原音韵》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其读音进行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一个韵里又分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四部分,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周德清提出以《中原音韵》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张,对于近代的‘官话’,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我们现在正在推行的普通话,也不无相当的贡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原音韵提要》,中国戏曲出版社)
为了满足广大喜欢古典文学读者的要求,这次我们将《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和《中原音韵》三书合辑整理出版。其中,《佩文诗韵》以清周兆基所辑《佩文诗韵释要》(清光绪十二年陆润庠刻本)为底本,对原书字下的释要作了适当的增删,标以红色小字。《词林正韵》以清道光元年翠薇花馆本为底本,删去了部分字条下的反切注音,其一字多韵及用法可参见《佩文诗韵》。《中原音韵》以元刻本为底本,参校《啸余谱》,并参考了中国戏曲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原音韵》的校勘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