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首页 | 专题 | 连载 | 新闻 | 书评书摘 | 访谈 | E-book | 书城 | 组合查询
热点推荐

钱文忠 郭敬明 米兰·昆德拉 多丽丝·莱辛 黎东方 村上春树 余秋雨 奥尔罕·帕慕克 丹·布朗

您的位置:易文首页>>图书频道>>世纪在线

诺奖评委埃斯普马克携新作《失忆》来沪

2012-11-8 16:36:05 来源:文学报 作者:何晶

    自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热潮仍在继续,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日前做客沪上,更为这场热潮增添了一把火。出席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世纪文睿承办的《失忆》中文版新书发布会时,埃斯普马克表明,这次中国之行早在计划内,与诺奖另一位评委马悦然在莫言获奖后同期抵沪只是一次巧合。但他并不避谈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问题。
  埃斯普马克是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曾17次出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和过程十分了解。“每年年初都有200多位作家进入提名名单。之后评委会进行筛选。为了防止筛掉好作家,委员会成员可以将自己认可的作家再一次提名并附上理由,以待审核。”而在评委会的辩论中,“从来不涉及政治问题,而只就文学性进行讨论”。
  埃斯普马克透露,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中国作家曾有两次进入诺奖评委会的视野。上世纪30年代,鲁迅曾被通过“非官方途径”征询意见,但他拒绝进入提名名单,并且认为当时中国没有作家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第二次则是在1988年,沈从文被提名,埃斯普马克说:“沈从文已经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他通过了初评,成为最后的5位候选人之一”,但在诺奖揭晓前沈从文于那年的5月逝世了。
  对于莫言获奖,埃斯普马克认为是实至名归。有人质疑,眼下莫言小说销售火爆、“卖疯”了,这种商业利润会否损坏一位作家的创造力?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会让好作家被更多的人认识阅读”,至于诺奖带来的作品热卖以及其后的商业价值是否会腐蚀一位作家,埃斯普马克以作家托马斯·曼为例,“托马斯·曼获诺奖后写了《浮士德博士》,诺奖评委会甚至考虑是不是要再次颁奖给他”。
  尽管埃斯普马克的这次上海行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机缘巧合,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自己长篇小说《失忆》首次在中国的出版发行。在瑞典,埃斯普马克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和诗人,发布会上作家余华开玩笑说,如果不是因为埃斯普马克是评委,他本人也极有可能获得诺奖。此次在中国出版的《失忆》,是埃斯普马克“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力作《失忆的年代》7卷本的首卷。
  《失忆的年代》由七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小长篇组成,作者选择了七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分别是:失忆、误解、蔑视、忠诚、仇恨、复仇、欢乐。首卷《失忆》中,埃斯普马克立足知识分子的思考,用意识流的笔调,以失忆状态中人物的思维碎片给读者拼接了一张人的内心的画图,其中有热情渴望,有焦虑不安,也有茫然失措,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的喜剧。此书的中文翻译万之认为,《失忆》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审查过程”其实就和卡夫卡《审判》书名一样的词,而《失忆》中主角的心理状态,那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荒谬,又和《局中人》的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
  埃斯普马克透露,“《失忆的年代》在写作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名字,‘一个反超人的喜剧’,是针对但丁《神曲》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字游戏。在我的小说系列里,人就堕落到了人类的最底层。在这种地狱色彩的时代里的人物,确实落到了底。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欲望和内在的破碎已经大大具体化了。”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公司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08  ver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