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首页 | 专题 | 连载 | 新闻 | 书评书摘 | 访谈 | E-book | 书城 | 组合查询
热点推荐

村上春树 余秋雨 米兰·昆德拉 钱文忠 黎东方 郭敬明 多丽丝·莱辛 奥尔罕·帕慕克 丹·布朗

您的位置:易文首页>>图书频道>>评介

剖析人性的幽秘

2012-12-30 14:26:37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晓珊

  《失忆》是一部拥有现代主义特色的长篇小说集。小说的作者是谢尔·埃斯普马克,瑞典诗人、小说家、文学史家、瑞典学院院士,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17年,一直非常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结构宏阔、构思精巧的《失忆》便是其中一部展示人类共同命运的杰出作品。
  小说由七卷既独立成篇又互相联系的小长篇构成,七个故事的七个主人公都是当代瑞典社会生活忠实的见证人:第一个是负责教育的官僚;第二个是喜欢收买人心的报刊主编;第三个是为两个儿子牺牲了一切的母亲;第四个是一个建筑工人;第五个是一位被谋杀的首相;第六个是年轻的金融巨头;第七个是倍受打击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妇女。这七个见证人形成了贯穿现代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在描写这七个见证人时,作者谢尔·埃斯普马克选择从七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分别是:失忆、误解、蔑视、忠诚、仇恨、复仇、欢乐,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人性的幽秘,给读者以情感的撞击和生命的彻悟,也印证了严肃文学的厚重感。
  《失忆》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艾力克·克尔维尔在某个政府机构主持一项调查工作,该调查是对当代日益普遍的失忆症的一项研究。同时,他怀揣私念——既想摆脱“失忆”造成的对自我身份的迷茫,搞清楚“我”是谁;又想要寻找一个记不得音容样貌、却只留有深刻思念的她——L。但是,问题在于,没有记忆,没有围绕我们做的那些事情的巨大的语境,单独个别的事物就无法固定下来。每种解释变得随心所欲,所有路径都游移不定。对艾力克·克尔维尔来说。每次他试图抓住什么的时候,反而会出现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无法聚焦的模糊。正是他要重新找到他所爱之人的尝试,反而使得找到她更不可能了。
  在这部作品中,谢尔·埃斯普马克先生以知识分子的思考,以意识流的笔调,以失忆状态中人物的思维碎片,给我们拼接了一张具有热情渴望、焦虑不安等纠缠于每个人内心的画图。其以讽刺漫画的尖锐笔法,对人性的刻画,对社会的剖析,多多少少让我们看到了《变形记》和《局外人》的意味。恰如译者万之先生表述的那样:《失忆》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审理过程”或“调查过程”其实就和卡夫卡《审判》书名一样的词;而《失忆》主角的那种心理状态,那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荒谬,和《局外人》的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
  失忆,或许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或早或晚都会遭遇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或许是有意回避或故意遗忘的一种精神隐疾。在《失忆》里,谢尔·埃斯普马克运用讽刺漫画式的尖锐笔法向我们展示这种情境——记忆在这里只有四个小时的长度。这意味着,昨天你在哪里工作今天你就不知道了;今天你是脑外科医生,昨天也许是汽车修理工。今天晚上已经没有人记得前一个夜晚是和谁在一起度过的。当你按一个门铃的时候,你会有疑问:开门的这个女人,会不会是我的太太?而站在她后面的孩子,会不会是我的孩子?这个系列几乎所有长篇小说里,都贯穿着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亲人或情人的苦恼。
  同时,谢尔·埃斯普马克还讽刺说,失忆还是很适合政治权力的一种状态——也是指和经济活动纠缠在一起的那种权力。因为有了失忆,就没有什么昨天的法律和承诺还能限制今天的权力活动的空间。你再也不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只要你成功地逃出了舆论的风暴四个小时,你就得救了。谢尔·埃斯普马克说,他写作这个系列就是想给社会做一次X光透视,展示一张现代人内心生活的纠结状态,比如说,人的焦虑不安、人的热情渴望、人的茫然失措等等,这既是现代人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喜剧。小说虽然是从瑞典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但其实小说所呈现的图像却在全世界都可以很真实地看到,因而也便具有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公司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08  ver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