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是谁?相信看过《反调》的人会记住他的名字。我不觉得《反调》会是让许多人趋之若鹜的书,也许众多的人无法接受这种混杂着桀骜的个性与才气的文字,但是一定会对他的行文与识见印象深刻。
比如,李炜以这样的笔触描述一位音乐家。
每个人都有出生,却没人知道新生儿将会成为谁,有何作为。
萨提1866年哭声响亮地来到这个世界,情形也大致如此。谁能猜到,这个混着法国和苏格兰血统的宝宝将成为一位看起来不太认真的作曲家,以及一名看不出其实是非常认真的酒徒?前者会为他赢来或许可以永垂不朽的声誉,后者却不能让他颐养天年。
要跟科塔萨尔做朋友不难,但不可能走得很近。他用一套礼节和规矩来保持距离,要想维系跟他的友谊,就必须遵守这些礼节和规矩,这种距离也正好形成了他的魅力之一:让他笼罩在神秘的面纱里,给他的生活赋予神秘感。
显而易见,《反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才子书,个性的锋芒,洋溢的才华还有愤世嫉俗的姿态,从《反调》的字里行间向读者涌来。
李炜是名门之后。他的母亲是台湾七八十年代的作家曹又方。他十五岁迁居美国,在那里长大,用西方世界的文化营养滋润了一颗怎么也改变不了的民国才子心。余光中说他是“才学出众的书痴”,夏志清说没见过“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下来直至二十世纪英美法意等国,以及东欧北欧诸思想、文艺界名家之代表作比他读得更多的中国青年”。
他的朋友说,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全用来买书,家中除了书还是书,其中不乏绝版孤本。作为名副其实的书痴,李炜谈到自己的写作倒也坦然:“要是我的母亲还没有过世,要是他没有留下一点遗产,让我可以专心写作,我也不可能有时间写出这些绝不是为了讨好市场,而只是因为自己想写而写的文章。 ”读书人追求纯粹,这大概也是这本书叫做“反调”的原因之一。
在《反调》里他谈论了齐奥兰、席里柯、舒尔茨,孟肯、萨提、科塔萨尔、达盖尔、佩雷克、里希特、伯恩哈德……这一群在艺术史、文学史和音乐史上被忽略却极有价值的人物,从避世独居的阿根廷美学家到维也纳天才的少年诗人,从忧郁的法国文字玩家到擅长灰色调的德国画家,从缺乏进取力的波兰作家到善于激怒对手的奥地利辩才……他们或狷介,或轻狂,或卑微,或诡异,个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
李炜在《后记》中解释他选择这些人物的初衷:“有许多被大众忽略的艺术家、作家与哲学家其实都是一流的,他们的才华与成就绝不亚于那些老是被吹捧上天的人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值得认识、甚至深究的人物、轶事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
他努力地将把这些人事物从被遗忘的深渊中召回,让他们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