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首页 | 专题 | 连载 | 新闻 | 书评书摘 | 访谈 | E-book | 书城 | 组合查询
热点推荐

村上春树 奥尔罕·帕慕克 郭敬明 丹·布朗 多丽丝·莱辛 米兰·昆德拉 余秋雨 黎东方 钱文忠

您的位置:易文首页>>图书频道>>评介

《音乐的容器》序

2014-3-4 10:05:32 来源:易文网 作者:秦蓁

  一不小心读到篇讨论老马音乐散文的论文,发在所谓学术期刊上,那真是可怖的阅读体验:通篇学院式的结构与句式,充斥着断章取义的摘句、不明所以的叙述,以及“文明交流”、“女性视角”之类大而无当的词语;文字偏偏还很坏,连华而不实都算不上。这论文简直是老马文章的反动:老马曾经这样写道:“很害怕听到人一个劲说巴赫如何伟大,主要是深恨这种空洞的词汇陷巴赫于无情。”我也真害怕学界中人用这样空洞的词汇来解读老马,这样的解读里,可见不到她文字摇曳生姿之外的精狠确切,也不能透过厚厚的几大本书见证她在“对种种手艺的综合、调配与平衡”之后,生命自身的磨练、调适和成长。 
  是的,读老马好些年,从第一本《北方人的巴赫》,到这本《音乐的容器》,仍然爱读她的每一篇文章,原因大概正在于此:她用功写就每一个字,好比露出水面的冰山,其下的基础都是她自身生命的展开和生长。 
  老马爱用“追读”一词。那是真的。有些人她一写再写,所不同的是她叙写的角度,而尤其动人的是,她的叙写角度之多端,全在于她对资料的掌握和追索,尊重全部事实、注重整体了解、强调长程递嬗的历史观照。她写古尔德,真是写了又写:她几乎阅读过所有古尔德的传记,甚至连《不可思议的惊奇》作者的博士论文《弹琴的古尔德》都找来看了。除了拥有众多的传记之外,古尔德还是古典音乐家中被拍摄最多的人之一,在看过所有相关的影片,甚至“对他的狗的神态都相当熟悉”之后,老马写《影片中的古尔德》,着笔在其身上的加拿大人气质:“温和、朴素、充满同情心,爱动物,爱环境”,一笔一划地描绘着那个能弹出干干净净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古尔德的一点文雅、一点保守、一点矜持。 
  又有些音乐她一再陈说,在写作中,修改和深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比如她曾经写过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的处理让我印象最深:从第9小节后的琶音中,她突然把音量压低,‘水花’小而柔和,轻盈地飞奔。”这回写的则是朱晓玫的舒曼:“在第一首、第七首中(其实全曲俯拾皆是),充满强弱对比的句子,而在强调的地方,朱晓玫让它们更圆润,好像充气‘胀’起来似的,瞬间的浮动和飘逸令人难忘。在比较沉重的地方,比如第九、第十首,也没有暴力之感,一切都在细密的控制之下。仔细随谱子听听,她没有放过一个句子,没有让一个句子笔直地通过。”从“听不进去”到“发现他好得光彩夺目,无可替代”,老马归功于朱晓玫“对音乐抠得仔细”,实际是她自己细抠着去理解每一个音符,分明是她自己的“呕心沥血”呢。 
  更有些人和事,她跟踪穿插着写,那当然是因为对那些故事有着真实的兴趣,印象深刻到不能释怀,于是拉杂枝蔓地遍读相关材料。她写过《学习的艺术》一书的作者Josh Waitzkin,乔希是曾经的美国象棋冠军,以他为原型,拍过电影《寻找鲍比·费舍尔》。乔希在放弃象棋之后,在身体竞技项目中从头学起,奇迹般地获得了太极、推手和柔术的冠军。跟乔希一样,老马也把“学习的艺术”当作重要的爱好,于是从乔希出发,她开始写被寻找的鲍比。写孤寒幽闭的天才当然很难,她用了纪录片,用了当时人写的回忆录,写到了茨威格的名篇《象棋的故事》,也写到了纳博科夫早期小说《防御》,渐次呈现给我们一个动态延续的故事,直到一句“天才死于天才,命运轮回于棋局”,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抒情了。 
  读着读着,我不能更同意老马自己的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的疆域即想象力,是一种宿命。一生中,这颗‘心’一边剥落一边生长,一边扩展一边收缩。”她读更多的书、仔细地弹琴,都是为了“准备好一个能够呼应历史也能呼应当下的自己”,当经典的能量和诠释者的苦心一齐吐露的瞬间,她接收到、传递着,远古的经典与当下的生命一并生动鲜活,在锵金戛玉的刹那,超越于狭隘学科与专业的视野,游心以远。请允许我引用牟宗三先生《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的一段话: 
   
  我现在之看文化,是生命与生命之照面,此之谓生命之通透:古今生命之贯通而不隔。我生在这个文化生命之流中,只要我当下归于我自己的真实生命上,则我所接触的此生命流中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具体的说,一首诗,一篇文,一部小说,圣贤豪杰的言行,日常生活所遵守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引发我了解古人文化生命之表现的方式。古人以真实生命来表现,我以真实生命来契合,则一切是活的,是亲切的,是不隔的。古人文化生命之精彩,成就,与夫缺陷病痛,都是我自己真实生命之分上事。古人之痛痒永是我自己之痛痒。在这种生命之贯通上,我眼前的真实生命得到其恢宏开扩的境地。 
   
  老马的聆听和阅读,弹奏与写作,总是不乏漫长的耐心,因此总是等得到生命共历的感动与恢弘。以牟先生的这一番话作为本书的引子,或许是再好不过的了。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公司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08  ver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