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首页 | 专题 | 连载 | 新闻 | 书评书摘 | 访谈 | E-book | 书城 | 组合查询
热点推荐

余秋雨 钱文忠 村上春树 多丽丝·莱辛 丹·布朗 奥尔罕·帕慕克 米兰·昆德拉 黎东方 郭敬明

您的位置:易文首页>>图书频道>>评介

我是我自己的幽灵——评爱德华·勒维《自画像》

2014-4-11 14:36:57 来源:易文网 作者:张玉贞

    《自画像》是爱德华·勒维的又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说《自杀》是作者无法与外部世界和解的结果,那么《自画像》则是一个开端:无法与自己和解。
  如果没有《自杀》,《自画像》这部作品很容易被识别为一位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漫游”,通篇没有段落隔开,全文都是短句,并且几乎全是陈述句,上下文之间绝对找不到任何的逻辑关系。整部作品仿佛一场碎片化的呓语。主人公“我”已经活了14370天、384875个小时、20640000分钟。在地球上活了14370天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学史上不乏用寥寥几笔就能深刻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大师,而爱德华?勒维选择了用近四万五千字的篇幅,来描述“我”自己。我就是我自己的幽灵,逼迫自己去拼凑起“我”:我喜欢,我不喜欢,比起……我更……,我讨厌……我不讨厌……,我不后悔……,我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我喜欢一个人到外国旅游,我喜欢跟陌生人结伴旅行,我更喜欢在海里游泳,我抽过大麻,我喜欢跟女人做爱,不喜欢跟男人做爱,我不打算跟动物做爱……我集有黑色衬衫、黑皮鞋、黑色短袜……我跳过一次伞,我有过好几辆汽车……
  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我猜想这部作品是无法结尾的,14370天的生命中究竟有多少维度或者参照物用来界定“我”自己?相信答案是无穷的。任凭幽灵再加逼迫,“我”在时间的迷雾里总是找不清方向。“我”就是一个矛盾体,越是想逃离时间的压迫,就越是看不到未来,只好逃到能安抚内心焦虑那个“童年的温柔乡”,回到像“童年的周日下午一样永无止境”的生活中,所以“十四岁”总是不断地被提起,“我十四岁时在韦尔农的好农夫买了第一条李维斯501款粗制牛仔裤”,“我十四岁时给耳朵做了整形手术”,“直到十四岁,我都主要在乡下的一座房子里过周末”,“十四岁前(我)相信上帝是出于模仿”……“十四岁”仿佛是带有寓意的人生拐点,之前是“生活的美好”,之后是走向“死亡”,所以作者在最后说“十五岁是我生命的中间,无论我的死亡日期是什么。我相信在生命之后还有一个生命,但是死亡之后没有另一个死亡”。在时间的迷宫里,死亡好像是最好的结局。“我”想选择用一场不带欺骗的“死亡”,来对抗生命中的不再美好。在“逃离”由“死亡”的焦虑带来的沉重中,作者还不忘幽默一把:“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这是专属勒维的幽默。
  作品的结尾,作者还提起那个《自杀》中在地窖朝着自己脑袋开枪自杀的朋友,这应该是对《自杀》的预设,也是作者对自己生命走向的“预设”。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公司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08  ver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