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选摘自《全景中国》“第四讲”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国内经济发展创新转型的不小压力,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而结构调整优化和新旧动能转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
在全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中,稳定“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稳定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考量之一。同时,应该把稳定“预期”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宏观审慎管理的“重头戏”之一。如今,稳定“预期”仍然特别需要聚焦在以下九个方面。
1. 稳定增长预期
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因此,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如果这条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的底线被突破,就有可能逆转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整体预期,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此,一是要继续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不一味强调高增长率不等于不需要合理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合理的增长,一切从何谈起?二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中国经济增长能够进一步企稳向好,稳中有进,特别要应对好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三是要继续采取必要的对应性措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带来的深刻影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积极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通过国际贸易市场结构调整等措施,继续推进外贸的稳定增长。
2. 稳定就业预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来看,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带来的乡镇企业发展以及随后城乡联营企业的纷纷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量庞大的民营经济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新济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一系列就业新岗位的增加,如全国的快递行业吸纳了巨量的年轻人就业。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凸显出来。为此,一是要对中国未来大规模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哪里等重大问题,尽早地进行研究、判断和谋划。与此同时,可以把失业率高低作为未来是否刺激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要大力开拓城乡就业的新渠道、新载体、新模式。例如,针对很多城市中出现的一些灵活性就业,可以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及相应的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予以鼓励。又如,结合近年来全国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的态势,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在广大农村发展民宿经济、自营经济等。
3. 稳定投资预期
当前,投资对稳定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其中民间投资的走势还直接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期。由于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内出现产能过剩的影响,民间投资增长势头曾经出现过的上升趋势又开始显现下滑迹象。为此,一是要继续完善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尤其在产业投资的融资、财政政策支持方面给予民间投资适当的倾斜,推动民间投资稳定增长。二是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速度,在一定时期内,全国范围内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投资,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总需求的短板问题,而且能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支撑。三是要继续推动扩大开放,进一步吸引外资。目前,尽管外资有结构性调整迹象,但外资持续进入中国,不仅在于国际产业分工和中国的巨大市场,还在于全球资本依然看好中国。
4. 稳定实体经济预期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目前存在着的最大隐忧仍然是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少困难,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如果这种状况短期内不能有效化解,长期下去,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的预期可能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稳定运行以及就业面的稳定和扩大。为此,一是要继续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创造更加完善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动力、活力和潜力。二是可以对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减税降费等举措进行必要的评估,根据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三是针对中国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的现状,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强服务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措施,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