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爱,何为理想的值得追求的爱情生活?有一句流行已久的名言: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为什么说不是肌肤之亲,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饭一蔬?那会是什么?
诚然,我们当下的“爱”似乎承担得太多了——它既是感性,又是责任;既是幻想,又是现实。这让很多人不敢轻易“爱”,甚至不敢谈论“爱”。
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乌龙”。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所作。但实际上,这句话的作者是陈丹燕,出自她的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
在这部小说之中,我们便能看到“爱”,原来有那么多种不同的面向:有少女时代的懵懂、青年时代的炽烈、家庭生活中的疲惫与倦怠……

《鱼和它的自行车》 陈丹燕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 01.爱是不死的力量 在年轻的时候,“爱”是最“廉价”的——它是如此的简单易得。所谓爱,所谓喜欢,可能只是匆匆一个照面,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恰到好处的时刻……
这个时候,我们不会,也想不到去谈论未来。爱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心动,就是那一刻必须要拥抱或者触摸的冲动。它是无比真诚而纯粹的。
就像17岁的王朵莱爱上自己的英文老师,18岁的王朵莱爱上自己的病人。
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开始改变呢?或者是因为婚姻,或者是因为生活,又或者是因为孩子?
我们常常试图把原因归咎于这些不断蚕食我们激情和精力的事物。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是我们从根本上忘记了何为爱,何为不死的欲望,何为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很明显,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在于心态上的改变——在长时间工作之后,没有精力再梳理自己内心的细腻感情;在日复一日的轮转中,逐渐麻木,对身边的一切减少感知;在不断为下一代的生活和健康中奔波,把责任看做唯一的生存导向……这些不是根本性的,而是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让它们遮蔽并且替代了我们当初想要的生活。
人的生命里也应该有许多伟大的奇迹。问它要一些奇迹,也没有什么错。要是因此会死掉的话,那么就死掉吧。原来是这样,原来很早以前的我,还好好地活着,沉睡着,那个容易不顾一切、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不能收场的人,只是沉睡着等待苏醒的时刻的到来。当我遇见了,就会醒来。
陈丹燕在小说中如是说到。
所谓“爱是不死的力量”,便是这样的。我们终会在一个时候回想起,曾经的我们是如何地追逐激情。而今,这样的火焰也并非熄灭,只是暂时性的沉寂。它会在碰到星火时点燃,再次炸开。
我们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一个时刻醒来,去面对自己不死的欲望,去延续自己的英雄梦想。
# 02.爱是穿越文本的相遇 说到这里,其实本书的再版,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英雄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本次再版当中,我们制作了一个别册——《自行车和它的鱼》。这个别册就来源于一场温暖的相遇——
2016年,我在微博上邂逅到一位“王朵莱”,她在微博上就叫王朵莱。
王朵莱是我1993年写的长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她心中始终澎湃着对爱情的困惑与渴望。
陈丹燕在回忆她和“王朵莱”的邂逅时如是说,“你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堆起来的一个人物啊,虽说是我写的,可心里怎么也不能相信真会大变活人的呀。”
读者和作者的相遇并不鲜见,但是作者与自己书中的人物相见,便是一段佳话了。
王朵莱进来了。
她真的是我想象中的、被陈丹燕写出来的样子,人瘦高,单薄,不太吭声的模样。
见证了本次会面的摄影师丁晓文这样形容那时的画面。
会面的地点被定在了复兴中路——这本小说被写成的地方。作者越过二十三个春秋,在老地方,再次相遇从书中走出来的读者。
然而对于从书中走来的读者,却未必是兴奋的,“可我想,对于写作的人来说,与自己笔下的人物见面究竟是温柔的,还是也许会相互撕扯对方的头发呢?”
当然,后面这个猜想中的戏码并未上演。她们就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故事当中,去谈论、去演绎、去再次建立小说和现实之间那道若隐若现的桥梁。
“这是虚构与真实最近的一次相遇。陈丹燕牵起一个女孩的手,与她温柔地拥抱。这个人是王朵莱,是吴小初,也是发现生活是一个圈、走着走着又转回来的陈丹燕自己。”评论家李伟长这样总结了这场邂逅。
这样的一场由文字诞生,到照映进现实的会面——它穿梭于真实与想象之间,定格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这其中,她们彼此对于文本、对于被书写出来的角色、对于角色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与生存状态的理解与热爱,都是活脱脱的英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