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因霍尔德·库比克博士,维也纳原始版本出版督导,这套乐谱由朔特国际音乐出版社与环球出版社联合出版。
今天,学习音乐的人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演奏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为此就要去钻研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或是为不同时代而写,或是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处境差别很大的人们所作,而它们多数都不是为了音乐教学而作。这些作品要么以手写本的形态,要么印刷成册,业已传到我们手中。因此,当今的音乐教学,在致力于教授演奏技巧的同时,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关注对音乐作品文本的艺术诠释问题。 情况并非向来如此。从前,人们常以为,音乐课程主要就是传授作曲技法,学会演奏一种乐器不过是这种课程附带的收获而已。那时,授课教材通常由教师设计编撰,直到距今不远的时期,专为教学目的编撰的乐曲集(比如巴赫或莫扎特的作品结集)才问世。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那些作品仍主要被视作练习曲。之所以要学习这些曲目,是因为这种学习有助于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它们还不算现代意义上非掌握不可的“保留曲目”。而在现代音乐教学中,曾经至关重要的核心课程如今成了保留科目,只处于从属地位,比如和声研究或音乐形式理论就受到了这种“礼遇”;而学会演奏某种乐器──其重要性曾一度位列次席──如今却成了我们孜孜以求的头等大事。要实现现代的教学目标,就要钻研指定的保留曲目,熟知音乐文本,并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样一来,完善的作品版本就显得愈发重要,这首先是为了教学所需,其次是为了推动演奏技巧的发展。 1949年,音乐出版商亨勒推出了首批“原始版本”。此后,Urtext(原始版本),即忠实于最初来源的版本,就成了一个特定概念。它不仅对于学者和编辑至关重要,也代表着对作曲家作品的忠实无讹。至于它是否真能保证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以及这种忠实对于演奏者究竟有何实际意义等问题,就在所不计了。不过,比起1949年来,我们现在对于演奏史的了解已更为详尽了,并且,对于简单化的艺术诠释,对于种种空洞无物的符号,我们也更为谨慎,不再来者不拒了。总之,我们对各种概念及其可靠性的审视更加严格了,因此,比起那种仅仅“清除”掉其他编者所留印迹的乐谱,读者理所当然对“原始版本”期待更多。 我们认为, “原始版本”应为音乐工作者提供: 1. 一份经过透彻研究的音乐文本。也就是经过认真钻研后所致力提供的一份可信版本,它会尽可能地贴近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2. 一篇作品的序言。提供有关创作背景、该作品在音乐史上所处地位、该作品类型的发展历程及其风格特征等信息,也即所有可能与演奏方法直接有关的要素。
3. 一份评鉴按语。能确定并评估该版本赖以成型的各种来源,为编辑的加工取舍提供注解,并在必要处证明其工作的合理性。这样,演奏者就能理解乐曲中的含糊之处,对其加以揣摩,有时还能籍此独立解决这些问题。较之从前,演奏家们如今更能接受这类建议了,即一个理想的版本应为演奏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以便其独立做出抉择。 4. 对诠释方式及演奏实践的注释。在提供基于各种来源而得的忠实翻版之余,原始版本只含正确演奏必需的信息。装饰音、发音方式、力度、节奏和速度控制等一向取决于演奏成规,可用各种方式加以表现,但精确程度因人而异。对于哪种记谱方法能让人准确无误地再现乐谱上的音乐这一问题,不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回答。然而,由于作品创作时期的不同,同一位作曲家的记谱方法有时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不过,就这些事情而言,作曲家和演奏者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演奏绝无粉饰的原始版本,就要借助当代演奏实践的相关知识。换言之,要运用好原始版本,我们就要能把握关键,能正确诠释并准确演奏它。有时候,如果某人试图仅仅凭借当代音乐人的态度和期望去演绎“原始版本”,不免会犯下惨痛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