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情节并不复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艾迪特是个下肢瘫痪的残疾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小说便围绕这同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这同情带来的后果展开情节、发展冲突、刻画人物。作者借小说中人物康多尔大夫之口说出了他自己对于同情的基本观点: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本书是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相比他的中短篇,《心灵的焦灼》的情节并不复杂: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认识贵族女子艾迪特。艾迪特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小说着重于心理层面分析,细腻剖析着“同情”在外界作用及内心意志的互搏下,呈现出来往往是失去控制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