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过女儿河》传奇、曲折、灼热的生命,最终在作家质朴、切合人物个性、带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述中,在以“中考临近”、 “女儿河”为双重参照的结构安排中,趋于完美地体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新颖的阅读体悟和意外的解读震撼。——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程镇海
老臣有意把他的人物置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除了风霜雨雪的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有来自社会、家庭以及邻里等人为的灾难。从肉体到精神,这双重的压迫简直令少年们不堪重负,而生活中那若干的亮色,竟让少年们一次次绝路逢生。老臣笔下的“小小男子汉”,其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精神世界造成的强烈反差,言行举止的相对平静与内心涌动的不可遏制的青春生命激情,以及在辽西山村日常生活的平凡境遇中如萌芽般冉冉生长的高贵品质,不仅使读者的阅读拥有哲学语境的思索,重要的是还获取了艺术陶冶的美学空间。——诗人、评论家宁珍志
老臣编著的《漂过女儿河》这部长篇小说写了一群农村的中考复读生,在复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故事。曾为救人而误了中考的卫明震埋头苦读,还不时去煤矿打工,并照顾着生病的父亲;被家长包办订婚的卫明环,经过艰难的生活磨砺,最后终于回到学校迎接中考开始新的生活;还有乡长的儿子马三儿,城里来的饶飞飞,一心想参军的杨树……《漂过女儿河》中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乡村学校,经过生活的历练,心灵不断成长起来。女儿河,一条象征青春岁月的河流,它哺育了纯真质朴的辽西少年,记录着一代人成长的苦涩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