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教材教参 | 教学资源 | 教材研究 | 学生园地 | 专题活动 | 教师工作室 | 论 坛
 你的位置>> 易文首页 >> 教育频道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下册>> 教学论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与课改一起成长

    文/桃源中学 许荣胜     来源:易文网

    我98年从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凭着对深圳改革前沿的期望和对教育的热心,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来。在实的工作中,我开始感到些许的失望:学校地处偏僻,生员较差,办学条件又不好,所任教的历史学科又不受重视,一年到头根本看不到什么成绩。我的热情慢慢消退,工作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日子在平淡中周而复始地流转,我甚至可以看到未来的三十年中每一天将要发的事情。

    2001年南山区作为第一批国家课改实验区,率先展开新一轮的初中课改,于是乎教育部、省里、市里、区里教育局、学校,培训、研究、示范课、教研会,从上到下一片忙乱。我看在眼里,却并不动心:课程改革也不是第一次了,理论一套一套,改来改去,还是新瓶装旧酒?历史还得照讲,日子还得照旧。

    凭心而论,我的教学功底还是不错的,讲课激情充沛,富有感染力,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点子也多,我的历史课还是深得学生喜爱。据校长的评价:“在年轻人里面,我的课是讲得最好的。但那仅仅是“讲”课而已,连学校级别“创新奖”教学比赛,我也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这是我有史以来拿过的最低级的最低奖项。课改进行半年后,教研员吴萌老师下来听课,末了一句评价:“这是传统课里讲得最好的课,但是离课改要差距很远。”这些话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课改要求的好课?传统到课改之间究竟能否成功转换?

    我开始认真研究课标,钻研历次教研活动下发的资料,查阅相关的资料,慢慢地对课改所领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教研员吴萌老师接连为全区历史与社会老师开了两节公开课,并组织全体老师针对这两节公开课进行详尽的毫不留情的评判、解析。这两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开始带着欣赏而不再是挑剔的眼光看待教研员的工作,因为我知道尽管所有的教研员都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决不是每一个教研员都愿意为大家上一节公开课,更不是每一个教研员都能上好一节课。这两节示范课给全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靶子”,让大家明白了:我们都应该能够上好课改新课,只要我们愿意。

    老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功底是现成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没法改变,能够改变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了课改的理念后,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他们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探究,老师不用一讲到底,上课的激情更加充沛了。但是老师的任务更重了,为了上好一节课,要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准备更完善的教学计划,工作的挑战性大多了,但是我们都愿意接挑战。

    2002年4月,吴萌老师再次来校听课,我的一堂“中国共产党成立”课把她给深深感动了,她在听课本上写下四个“真棒!”,令学校领导大为吃惊。同年9月,我开了一节全区公开,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全区历史与社会老师的热情称赞。信心树立起来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

    2003年11月我的课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选题,拍成录像,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公开播映,并公开出版。2004年11月,由我执教的《行政区划》一课作为广东省课改示范课,参加教育部的观摩。

    课改强调过程,在过程中,学生得到发展,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而老师作为课改的直接推行者,也在课改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进步,我的确与课改一起成长起来了。
http://www.ewen.cc【2006-3-27 10:45:42  阅19427次】        
我要发言       

相关信息:

 




沪B2-20040083-1|公司简介|联系方式|
(如您发现本网站有违法和不良信息请致电53204934举报)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Y479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54号
沪公网备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21  ver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