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教材教参 | 教学资源 | 教材研究 | 学生园地 | 专题活动 | 教师工作室 | 论 坛
 你的位置>> 易文首页 >> 教育频道 >>《历史与社会》>> 教材介绍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

    文/上海教育出版社 宗和     来源:易文网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br〉 〈br〉     也就是说,这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制定我国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基本标准,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第一,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注重密切联系学生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第三,在课程要求上,课程标准不仅仅结合了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每个学科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标准还对教学过程、教材编写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明确了具体要求。〈br〉 〈br〉     因此可以这样说,《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学业评价的纲领和依据。〈br〉 〈br〉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性质和理念〈br〉 〈br〉     关于《课程标准(一)》的性质前面已经讲了,是为培养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社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课程。〈br〉 〈br〉     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就是要是学生形成综合地观察问题的视野,综合地运用知识的方法,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br〉   〈br〉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选择本课程的学校将不同时开设历史和地理的分科课程,反之亦然。从分科和综合两套课程方案并举的实际出发,国家对两套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统一的。综合方案的价值并不在于 对分科方案的否定,而在于能否适合不同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升教学功能。目前,这部课程标准的编定方案,以历史和地理学科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保持了历史和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这无疑是我们把握本课程性质的一个特定要求。〈br〉 〈br〉     本课程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在介绍课程时会展开讲,这里就不展开了。〈br〉 〈br〉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br〉 〈br〉     (1)面向全体学生〈br〉     (2)培养人文素养〈br〉     (3)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br〉     (4)鼓励探究性学习〈br〉     (5)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br〉       〈br〉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编制思路〈br〉 〈br〉      现实社会生活《本课程标准(一)》设计的基点。《本课程标准(一)》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也不刻意构造新的学科体系,而是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br〉 〈br〉     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一)》设计的基本原则。〈br〉 〈br〉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br〉 〈br〉      3.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主要内容〈br〉 〈br〉     (1)“我们在会中成长“的内容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认识个人成长与家庭、校、社区(家乡)、国家和大众传媒等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和养成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和祖国的责任感。〈br〉 〈br〉     (2)“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要求学生基掌握消费、理财、税收等基本概念和技能,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文化素养,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能力〈br〉 〈br〉     (3)“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区域的人文特,我国的人口国策和资源环境国策等基本知识,还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br〉
下一页

http://www.ewen.cc【2005-10-18 13:26:48  阅29897次】        
我要发言       

相关信息:

 




沪B2-20040083-1|公司简介|联系方式|
(如您发现本网站有违法和不良信息请致电53204934举报)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沪)字001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Y479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54号
沪公网备

沪ICP证020698

版权所有: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2001--2021  ver 3.00